• 欢迎您,
  • 请登录 注册

    资讯中心

    辩证看待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势头

    发布时间:2015-08-10 00:00:00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的势头在加快。
    数据显示,截至20156月底,银行业不良贷款已经连续反弹14个季度。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快速增长,不良贷款率已经超过1.8%
    2012年初告别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连续下降局面后,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开始持续反弹。尤其是2014年以来,银行业每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迭创新高,不良贷款率也从2014年一季度的1.04%逐季攀升,且呈加速态势。
    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升高的势头让很多人颇为担忧。监管层近期也表示,要把遏制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作为当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
    银行业资产质量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当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就会面临考验。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在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呈现明显的下行压力,特别是在“三期叠加”阶段,为消化此前刺激政策实施中大量增长的信贷,一些风险隐患正逐渐浮出水面,成为银行业的不良资产。
    与此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核心,这将对银行业风控能力提出巨大挑战。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为银行业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但短期内也会引发局部不良贷款上升,加大风险防控压力。
    从微观主体看,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的过程让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或高负债企业成为不良贷款集中爆发地,尤其企业的高负债风险是以高杠杆为特征的主要风险之一。近两年,有不少大型企业因负债率高企、无力偿还债务或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出现债务危机,陷入破产重整的境地。这些企业当然大多与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有关,但更应该注意的是,这些企业无不背负着巨额银行贷款。靠高负债、高杠杆实现企业大规模扩张,在经济增速放缓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这种高负债模式的风险逐渐暴露,极易诱发债务风险传递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相关银行不良资产激增。此外,央行调查统计司近期的调研显示,虽然经济出现向好势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微观主体反映困难较大,多数企业二季度经营状况并未好转,部分服装业、制造业、零售业企业认为经营困难的局面至少持续12年。
    可以说,因为存在这样宏观与微观的客观因素,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与不良率有继续攀升的可能。这一点需要各方给予足够重视和应对。
    对此,普华永道合伙人此前分析称:“随着资产质量进一步下行以及逾期非不良贷款的平均逾期天数持续增加,该类贷款转为不良贷款的压力凸显。种种迹象都表明,贷款信用风险暴露的速度正在加快。”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不久前也曾表示,外部经济风险压力、产业结构调整、金融业态演变等对银行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银行业需要积极主动做好应对。
    不过,对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趋势给以足够重视的同时,各方也无需过于悲观,要辩证客观看待这一变化。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业不能因目前不良资产的持续暴露而束缚手脚,而应在积极化解不良贷款的同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之所以说要辩证看待,是因为目前我国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且各项指标优于国际同行。在看到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持续上升的客观现实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经达到180万亿元,资本充足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针对信用风险计提的减值准备较为充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11.98%。同时,从国际同行看,国际上不少排名靠前的大型银行,其不良贷款率远高于我国银行业。
    之所以说要辩证看待,更重要的原因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客观看待当前不良贷款的快速增长,正确把握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此前,由于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风险的持续暴露,银行业风险偏好发生明显变化,甚至有部分银行产生“惜贷”情绪,或是有抽贷、压贷现象存在。从经营谨慎性原则来讲,个别类似现象的出现可以理解,但从更为长远的角度看,一个好的银行应该在风险和收益间取得平衡,尤其是在经济增速下行时期,一个优秀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至为重要。因此,银行业不能因短期风险暴露而束缚手脚,而应当在及时处置存量不良贷款,积极防范新增不良,切实做好不良贷款动态管理的同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风控水平,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总之,对于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各方既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加强风险管理,守住风险底线,同时,又要科学认识,冷静对待,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正确处理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辩证关系。